姓名:方人定
性别:男
生卒年:1901-1975
职业:现代著名书画家
主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创作出《雪夜逃难》、《穷人之餐》、《战后的悲哀》、《行行重行行》、《乞丐》、《大旱》等大量作品。
人物简介:
方人定,生于1901年,卒于1975年,幼名四钦,复名士钦,广东中山市沙溪人,现代著名书画家。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方人定先生,才华出众,崇尚革故鼎新,其一生探索不断,勇于尝试,敢于否定,在思索、创造、进取中为世人留下了很多佳作,留下了见解独到的雄辩的文论。
代表作:
《闲日》、《踏雪》、《归猎》、《爱犬》、《大旱》、《旱年不旱 》、《行行重行行》、《雪夜逃难》、《渔父辞》、《耕罢》、《李香君》、 《最坚强的人》、《早晨》、《四牛图》、《东郭先生》、《奇书》、《栖息 》、《夜雨》、《花市灯如昼》、《护雏》 、 《西湖烟雨》、《琵琶行》组画 、《西厢记》组画等。
人物经历:
1923年从高剑父习画,主张国画革新。
1926年毕业于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同时入春睡画院学画六年。1929年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金奖。
1929年至1935年两度赴日本学习西洋画和人物画。
193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究部。同年归国后,专心绘画创作并先后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个展。
1938年赴美游历,开画展。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常委等。著有《方人定画集》。
1938年在香港举办抗战个展,
1939年至 1941年赴美国,在纽约、三藩市、洛杉矶等地举办个展,作品分别入选金门博览会和纽约博览会并被收藏。
1941年在香港组织再造社,提倡国画改革。后往来于港、澳两地。香港沦陷后在澳门居住一段时间,直至抗战胜利。
1949年前曾任广州市立艺专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常委等。他的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沈阳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收藏。
1956年中国美协、美协广东分会分别为其在广州、北京、沈阳举办《琵琶行》组画和《人物十八描》个展。
人物事迹:
方先生早年研习传统中国画,从山水花卉翎毛走兽转向于人物。为拓展艺术视野赴日本求学,画作中融入"浮世绘"技法、东洋艺术的情调和人体写生的知识。再赴美国,考察和学习西洋绘画,探索对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促成了在艺术观念和技巧上的一次又一次转变。他曾从重视线转向重视面,重视光与色。曾有一个阶段热衷追求强烈的装饰风格,而且把握得十分出色,然后再转向自然的写实的描绘。曾有一个时期,方人定先生创作了一系列女性题材的作品。其后,又着力于表现市井平民的生活,在题材选择上进行新的探索。他说:"假使说我的画,是专学某一人或某一派的,我必否认。因为我的师,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一个画家不要受任何画派的约束,应该自己走自己的路。"他曾组织绘画团体,起名"再造社",决心不断进取和创造。他反对陈陈相因,反对固步自封,要自成一家不与人同,对自己则不与前同。他在后期致力于《琵琶行》和《西厢记》这两个古典题材组画的创作,似是对自己早年观点的否定之否定,转向对东方的传统手法的回归。中国画家当中多有练熟几手,终生受用者。而像方人定先生这样不断转换新课题的探索者,则是十分难能和非常可贵的了。
方人定先生成功运用的多种技法,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熟练的撞水、撞粉与渲染。他善于提炼出单纯的黑与白构成简洁而又丰富的画面,善于以墨色渲染和白粉勾描造成生动、精妙的质感。他1931年创作的《闲日》与《踏雪》、1959年创作的《最坚强的人》就是这类技法运用的令人过目不忘的代表作。那白披巾、白兔,黑绒裙、黑丝袜、黑皮鞋……不同的质地表现得这样精彩,成为画面效果的构成要素,成为塑造人物、烘托氛围、表达主题的重要艺术语言。这是方人定先生的创造。这大片黑或白的妙用,无论是对刻画那位抱兔闲坐的少女、持伞踏雪的女士,还是《最坚强的人》中那位身残志坚的女军人,都是表现人物气质、抒发画家情感的极恰当的手段。《闲日》的原作每次展出,都引得观者驻足注目,揣摩那黑丝、黑袜、黑革的奥秘,叹为经典之作。
方人定先生还是一位长于理性思考的艺术家,他对画论、画史,对中外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研究,他对唐宋、对明清的中国绘画有透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对日本和西洋画的技法(例如对毕加索的绘画等)曾下大力气去研究并有论述。也许因为他是法官学校的毕业生,方先生善于思辩,才思敏捷,文笔犀利,在岭南派与固守传统的中国画家激烈的辩论中,他成为了岭南派投入笔战的主将,写出了一批主张革故鼎新的文章。此后几十年,方先生不断发表论著,表述和论证自己的艺术主张、理论见解和学术追求。他对旧传统旧糟粕的否定,对时代对现实的关注,对审美的认识,对技法的运用都有精辟的系统的阐述。他的改革精神,理性上的追求,加上充沛的精力和创作激情,驱使他在艺术上不停地变革与进取。这种既能理论、又重实践的英才,在中国美术界是不多见的。 方人定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创作中贡献突出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曾是我们省美协的常务理事,广东画院的副院长。假若没有十年动乱,方先生还会在他的艺术道路上跨越更高的颠峰。方先生的艺术精神和他的杰出画作将永留在人世间。
人物画风:
方人定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也是岭南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他的绘画,以人物著称,兼工花鸟、走兽、山水。他的人物画,坚持表现现实,表现人生,反映人民疾苦,表达民族精神,在技法上则博采众长,融汇中西,把中国画的笔墨功夫,西洋画的明暗用色和日本画的装饰趣味,揉合在一起,为其表现内容服务,成就了他独具个性的人物画风貌。
方人定的人物画作品,题材和内容以现代人物为主,紧随时代脉搏,表现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时期, 他创作出《雪夜逃难》、《穷人之餐》、《战后的悲哀》、《行行重行行》、《乞丐》、《大旱》等大量作品,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悲惨、劳作的艰辛和他们勤劳善良、顽强与命运抗争的品质。新中国建立后,他在作品中讴歌新生活,赞颂人民,充溢着阳光、生机和朝气。《早晨》、《饲养员》、《花市灯如昼》、《劳动之后》、《旱年不旱》、《山西道上》等代表作品,表现了人民大众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精神。
方人定的作品,构图大胆新颖,别具一格。如1941年创作的《庖厨一角》,画面大部为待烹的雉鸡、芦雁所占据,案上尚可见山葡萄及烹饪佐料洋葱。画家立意新颖,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极为浓缩的物象和场景表现了一个猎人之家的生活。
方人定还是岭南画派著名的理论家,撰写多篇论文阐述其艺术主张。方人定还擅长书法和诗词。2003年11月5日至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等五个单位联合举办的方人定绘画作品展首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在美术界引起了震动,美术界给予很高评价。
方人定主张国画革新,从1926年开始,在广州、上海的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文章,提出"挽狂澜于既倒",提倡中国画的内容"要取现实生活为题材", "真实地、深刻地表现民族的精神";技法上则要"折衷东西",把东西方的 绘画长处"一炉而冶"。他是岭南画派的"一支笔"。晚年卧病在床,仍著有《线条、色彩、皴法--国画三个问题》的重要论文,并曾在香港《美术家》 上发表。他不但在人物画方面卓有成就,在书法方面亦功底深厚,其诗词也极富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