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茶油”、“手信”、“追龙”和“鱼灯”四支由29名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突击队,深入河源东源县,开展了一场聚焦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探访,为当地“百千万工程”注入可持续智力支持与青春动能。
追龙文化:赓火永续,直面申遗与创新
在上莞镇新轮村和苏杨村,追龙文化记忆突击队深入调研了天禄龙与猫头狮两项珍贵民俗。村委干部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当地为申报省级非遗的天禄龙制作技艺所作的不懈努力,来自苏杨村的猫头狮表演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宗族传承故事打动了队员们。同时,针对他们面临的传承困境,团队也探讨了通过加强校地合作、数字化传播、课程开发等方式,探索龙主题文创市场化路径。
鱼灯新生:出奇制胜,传统技艺碰撞现代审美
来到骆湖镇江坑村,鱼灯制作优化突击队与当地传承人交流了传统鱼灯制作情况。从现代审美与大众市场出发,探讨了如何优化设计、提升工艺品位,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新生,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特色文化产品。
产业融合:振兴乡村,茶油IP与手信升级同行
茶油IP设计突击队与手信创艺突击队的队员们携手,前往东源手信线下展厅系统调研现有产品体系,结合义合镇荷花池项目改造规划,探索如何将东源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和市场吸引力的IP形象与手信产品线,推动“土特产”向“文化伴手礼”跃升。
红色基因:文旅融合,开发软实力新亮点
驻地干部率领实践团成员赶赴义合镇曲滩村红军营小组,调研大人岭战斗遗址,讨论片区规划设想: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绘就文旅融合与大美乡村的整体蓝图中,丰富东源文化传播的内涵。
“我们记录传统,更希望用创新转化和文化赋能,为非遗找到活在当下、走出乡村的可持续路径,这是青年三下乡的初心,也是高校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指导罗子婷教授感慨道。学院师生用专业和涵养,为东源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作者:文/刘倩;图/文传三下乡突击队 ;审核: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