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兴宁版画绘新篇 古围活化助振兴——文传学院“烽火传新韵”突击队赴梅州兴宁开展“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

发布者:乔卓  时间:2025-07-19 11:47:29  浏览:

7月13日至15日,文传学院“烽火传新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梅州兴宁市,聚焦省级非遗兴宁版画与省级文保单位磐安围,通过实地调研、技艺观摩、活化视频创作,探索科技赋能非遗新路径,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十里长廊:露天美术馆里的活态传承

首站叶塘镇“十里版画长廊”,生动诠释“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底蕴与创新。依托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示范区,长廊以六大主题展陈系统呈现兴宁版画脉络——从抗战烽火中的木刻版画到现代乡村画卷,时代气息跃然“版”上。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活态传承课堂”:游客可体验拓印互动,青少年参与创作实践,非遗在美化乡村的同时深度融入生活。

“烽火传新韵”实践队十里长廊留影

磐安围内:古建新生赋能非遗传承

 穿过那韵味悠长的十里长廊,团队来到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的磐安围。当年建屋的刘氏屋主满心期许,希望这座房屋能坚如磐石,庇佑子孙后代安居乐业,于是便取名为磐安围。这座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客家围龙屋,如今正以“非遗工坊”“兴宁版画创作实践基地”的崭新身份,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团队考察发现,其独特梁柱成天然展架,天井光线适合作业。下唐区陈列的兴宁版画先驱事迹与经典作品,印证着技艺薪火。这里已成为传统扎根与创新探索的象征。

航拍视角下的磐安围龙屋

匠心传承:刻刀下的文脉赓续

在版画传承人、81岁刘可为老先生的工作坊,团队亲历了版画制作的匠心。刘老以《磐安围龙人家》为例,现场演示了从选梨木板、勾画轮廓、稳准运刀(三角刀)雕刻,到调和油墨、均匀滚涂、宣纸拓印的全过程。“下刀要稳,角度要准,就像客家人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其言传身教令人动容。他手把手指导队员体验雕刻,当油墨清香的第一幅习作诞生时,刘老欣慰感慨:“一把刻刀传下去,让非遗文脉在炊烟袅袅中生生不息。

走访兴宁版画传承人刘可为老先生

刘可为老先生指导团队成员实践版画制作

团队与版画传承人合影

传承焕新:青年力量守护时代刻痕

围绕版画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团队专访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兴宁市青年版画家肖坚。他追溯兴宁版画与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渊源深厚(首届木刻讲习班13名学员中5名兴宁人),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版画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通过版画的形式为抗日宣传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也奠定了兴宁作为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历史地位。在谈及当下兴宁版画的传承与创新时,他强调:虽然创作题材在变,选材在变,但赓续传承的匠心从未改变。通过协会交流、青少年培训、版画实践基地等举措,兴宁版画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访谈青年版画家肖坚

文化赋能:刻刀绘就振兴新图景

实践尾声,磐安围炊烟与版画长廊灯火相映。团队负责人表示,此行深入挖掘兴宁版画红色基因与文化内涵,拍摄宣传片助力十里版画长廊品牌推广。未来将持续探索非遗活化新模式,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力量。

团队合影

作者:文/温芷婷、乔卓;图/青年传媒中心;审核:周华杰


















版权所有: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1号1号楼5楼 电话:020-83493213  邮编:51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