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文传学院教工第一支部以在线的方式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文传学院教工第一支部策划了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其中有“治学经验交流”,以提高教工党员的科研能力。本期“治学经验交流”聚焦于枕边书阅读分享。
一般人理解枕边书的涵义,大多理解为消闲,但其实这种消闲阅读,恰恰是培养思考的绝佳时机。因此,枕边书阅读不仅能够无形中积累我们的知识,也会在非常安静的状态中给我们提供思考的契机。
支部书记刘晓亮先跟大家分享了他近期阅读的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的《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这本书是吴承学教授近年有关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的结集,每一篇都高屋建瓴,给人以启发。关于中国古代评点、总集、类书、诗话、藏书目录等等,都可以从文体学的角度切入,来阐发一般人习以为常却又忽略了的重大问题。
叶繁博士分享的是他最近阅读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他说:这本书是用英文简要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新的事实和问题”,而且也从新的角度考虑老的问题。全书12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篇回答“人是什么”,卡西尔认为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下篇考察人怎样运用不同的符号创造各种文化。
全书进行简要的核心论点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他认为在人类绵长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人类的文明,例如:语言、神话、艺术、科学都是人类符号化的结果,人的哲学就是符号形式的哲学,是文化哲学。而把视野聚焦在人性塑造中时,我们发现: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创造性活动,于此同时,人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地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这就是人的真正本质,也就是人的唯一本性。
吴喜怡谈到:我的枕边书都是“闲书”,就是跟自己的教学、科研以及工作上没有多大关系的休闲的、个人兴趣一类的书。枕边书是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读的,有历史知识的、艺术类的、文学类的、人物传记类的,阅读这些书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见闻,陶冶心灵,获得感性趣味,也让自己在睡前美美感受文字的精妙,获得内心的滋养。分享自己的枕边书目:《带一本书去巴黎》、《苏东坡传》、《道德经》、《太平轮一九四九》等。
杨迪博士说:最近看了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本书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这部小说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程,其中梁生宝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听党的话,跟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会的成功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时代不要求我们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我们要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红副教授为我们分享了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明言: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不朽之作《人间词话》中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或说是三个过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刘夏芳分享的是她阅读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的《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她说:这本书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为给青年学子们、给教师们、学术主题发言和其他。我们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杜泽逊教授在多种场合的讲演,无论对象是教师还是学生,皆毫不藏私,直言不讳,字字出自肺腑。这里有他真诚的建议、实际工作的经验,更有他从事学术科研、教书育人数十年而凝练出的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
高建阅读的是《中国共产党简史》。他说通过阅读和思索,震撼中满怀自豪,激动里心生敬意。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挽狂澜于既倒,拯民族于危亡。奋斗路上筚路蓝缕,建设时期披荆斩棘,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新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先辈们的前仆后继,我们理应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许锦扬的分享也非常生动。他说:枕边书就是那些可以放在枕头边来读的书。因为拥被而就枕的时候,是体会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是享受肌肤之亲的时候,是感受人生乐趣的时候,所以枕边书的特点是“软”。如《红楼梦》,如李清照的词。捧着这种书,就有一种软玉温香抱满怀的感觉。枕边书使你觉得读书不是读书,而是享受,是和亲人对语,是和自己的心灵说话。读枕边书如听枕边话,亲切而沁人肺腑。
通过这种阅读分享活动,很好地实现了一本书大家共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