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人,中国首位音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1][2][3]
萧友梅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音乐学校、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与蔡元培先生共同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并担任教务主任。1929年,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先生在蔡元培的推荐下亲任校长,使国立音专在困境中得以发展。代表作有歌曲《问》、《国立音乐院院歌》,大提琴曲《秋思》等。
1940年12月31日,萧友梅在上海体仁医院病逝,享年56岁。
推广音乐
萧友梅回国后,先任教育部编审员兼北京高师附属实验小学主任。次年受北大聘,任该校讲师及所属音乐研究会导师,并与赵元任等发起成立乐友社。决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开创音乐教育事业的艰苦道路。旧时,音乐这个专业不被重视,在高等学校里不过是附庸,有的与美术合在一起称为图音系,有的与体育合在一起称为音体系,有的更是大杂烩称为图工操唱。
同年复奉教育部长蔡元培命创建北京女子高师音乐体育科;分科后任音乐科主任,为我国大专院校第一个音乐系科的设置立下了头功。
1922 年北大将所属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附设音乐传习所后,又同时应聘为这所我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务主任,并在该所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的附设小型管弦乐队,亲任指挥,这个乐队前身是清末民初海关税务局的管弦乐队,连指挥萧友梅一共17人,这个乐队虽小,但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时间,共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北京群众介绍了西方音乐艺术——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乐师演奏,由中国人指挥的乐队,在当时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