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芬

黄绍芬生平

发布者:  时间:2020-10-03 15:20:35  浏览:

黄绍芬1911-1997,广东中山县人,幼时在家乡求学,1925年入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学习摄影、洗印、照明。1929年后任联华影业公司摄影组组长、新华影业公司摄影师、文华影业公司技术总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兼技术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电影局摄影总技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


经历与成就:

民国15年(1926)往上海在民新影片公司当学徒,先做童星后学照明、洗印和摄影。

1930年与孙瑜合作成功拍摄处女作《故都春梦》。后民新影片公司改组为联华影片公司,被聘为摄影师兼摄影组长,拍摄《野草闲花》、《天伦》等多部影片。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发生后,参与上海电影界组织的抗日新闻纪录片摄影工作,到现场拍摄十九路军英勇杀敌和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实况,成纪录片《十九路军抗日战史》。

1933年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田汉、孙瑜、欧阳予倩、蔡楚生、司徒慧敏、沈浮、聂耳等人合作拍摄《三个摩登女性》、《女性之光》、《到自然去》、《春到人间》、《如此繁华》、《艺海风光》、《天作之合》等影片。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为上海新华影片公司拍摄《貂蝉》等古装戏,以传统艺术慰藉观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新华影片公司并入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参与《葛嫩娘》、《春》、《秋》、《新姐妹花》等影片的拍摄。

19438月,拒绝与日本合作拍摄 影片《春江遗恨》,而改行进入上海大中企业公司正乙化学工厂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影坛。

1946年应聘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摄影指导兼技术部主任,拍摄故事片《假凤虚凰》、《母与子》、《太太万岁》、《夜店》、《艳阳天》和戏曲片《越剧精华》等,又为华艺影片公司指导拍摄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上海解放时,于伶、钟敬之召集全市摄影师成立摄影队,其为负责人之一,用镜头记录解放军进城的壮观情景。

1949年后,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后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兼技术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电影局摄影总技师、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兼技术办公室主任等。

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彩色故事影片,确定由桑弧导演,黄绍芬摄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该影片问世后大受欢迎。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时邀请卓别林观看该影片,喜剧大师在观看时感动得落泪,连声称赞是出色的影片。

该片先后获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卡罗维发利第8届国际电影节的争取自由斗争奖,1955年爱尔兰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的映出奖,1957年再获文化部1949—1955年度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同年拍摄的《女篮五号》在苏联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1960年拍摄的《聂耳》(与罗从周合作)在卡罗维发利第12届国际电影节上获传记片奖。

1980年拍摄的京剧戏曲片《白蛇传》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次年再获大众电影百花奖。《十五贯》(与陈震祥合作)、《宋士杰》、《林则徐》、《枯木逢春》等影片也获国内外奖项。

1992年获第一届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颁发荣誉证书。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1997121日在上海辞世。

代表作品:

在近7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拍摄了近百部影片,其中,处女作《故都春梦》和《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夜店》、《假凤虚凰》、《女篮五号》、《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霓虹灯下的哨兵》、《野草闲花》,以及周信芳舞台艺术片《宋士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京、昆艺术片《十五贯》、《白蛇传》等,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名作。


黄绍芬的电影摄影创作,20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期开始,一直延伸到20世纪末,在中国银幕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记。


版权所有: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1号1号楼5楼 电话:020-83493213  邮编:51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