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阅读化时代的大众,最匮乏的能力之一即批判性思维。尤其对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青年一代,如何避免一味妥协于眼前的苟且,成为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的“主我”,是一道严肃而意义重大的思考题。为此,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于4月12日如期开展由叶繁博士主讲,题为“超越单向度的人—消费社会下教育的回应”网络讲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晓兰、辅导员黄彬儒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本次讲座。

叶繁博士作为主播主持网络讲座
本次活动叶繁博士采用腾讯会议app来开展,正式开始前,他以”单向度的人”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向观众们抛出了几个问题。虽然隔着屏幕,天涯共此时的同学们面对这接地气的提问,你一言我一语,“争”的不亦乐乎。趁着这热闹的气氛,叶博士详尽地阐述了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进一步将晦涩的专业词汇解释得简单易懂,他以对比方式提到另一名词“多向度的人”,即为既有眼前,又有诗和远方。相对应的,“单向度的人”即为只有生活的苟且。与此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大家进一步学习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维逻辑方式。

同学们通过电脑和移动客户端收看讲座直播
为了让大家对“单向度的人”这一现象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叶繁博士秉持从实例中来,走回实例中去的原则。通过具体案例和视频分析,分别从语言的封闭化、缩略化、模糊化、生活方式趋同化、审美平庸化及消费的符号化等方面逐一阐释。他通过这几个维度进一步剖析单向度人行为以及表现,并告诫大家身处被消费文化裹挟的大环境下,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拒绝一味妥协,积极拥抱诗和远方。
讲座最后,叶繁博士对腾出周末休闲时间前来参加讲座学习交流的观众们表达了由衷感谢,也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陈晓兰书记评价道,本来想为叶博士的精彩讲课手动点赞,却因为不太熟悉新软件的操作而作罢。如此看来,自己也要多动脑筋思考、学习新技能,打破“差不多”理论束缚 !叶老师确实为大家上了意义重大的一堂课。
正如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所说,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及意义消费,也即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客观看待需要,给生活做减法,切忌盲从跟风。如果我们希望负责地、理智地观察社会,就必须跳出抽象概念或身份概念先行的单一向度,从多维度和复合角度去思考问题,做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完整”的人!
联合撰稿: 陆丽年 李杰鹏
图片:青媒中心
指导教师:刘倩